你累了嗎,談「慢性疲勞症候群」—食物不耐的累積
營養醫學碩士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
劉博仁醫師
(版權歸作者 請勿任意轉載)
我記得張先生來營養醫學門診時帶了一堆資料,因為他有許多困擾的症狀。
年近半百的他跟我描述,從年輕時就有偶而腹瀉的情形,好幾次在開會或是跟客戶聊天時,就有一陣腹絞痛的情形,逼的他時常衝去找廁所,另外輕微的氣象鼻是他還可以接受的,不過近兩三年發現時常到下午精神狀況不好,而且頭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手腳關節也會酸痛,看了許多醫生,大致說他有腸道激躁症合併緊張性頭痛,另外還有醫生診斷他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建議他要從事放鬆的娛樂。
運動是他每週的必需行程,不抽煙,也不酗酒,晚上一般都十二點左右入睡,脖子肩頸時常僵硬。他朋友笑他是不是提早步入男性更年期,讓他哭笑不得。
我看他所有的健檢資料大致還OK,他甚至去做了全套食物及吸入過敏原專一性抗體IgE檢測,結果都是正常,換句話說,在他的認知裡應該沒有過敏的問題。
男性更年期一般都在五十五歲之後發生,這時怪到男性更年期未免太牽強,我經過一滴活血檢測看到他的紅血球串聯嚴重,而且氧化壓力自由基反應也是相當的高,還有許多壞菌被看到,在在都指向可能有腸漏症的跡象,因此在解釋完之後建議他去自費檢驗多種食物不耐過敏原IgG4檢測,他也一口答應。
一週後結果讓他很surprised,因為包括牛奶、蛋白及香蕉呈現重度不耐情形,其它如奇異果、豬肉、牛肉也是呈現中度食物不耐的現象,張先生很訝異,因為這些食物都是他喜歡吃的,以前也未曾有醫師建議少吃,我建議他應該將重度不耐食物禁止二個月後,再行少量單次食用,而中度不耐的食物建議禁止一個月後,也是一樣,漸進少量單次食用,如果遇到腹瀉、疲勞、頭痛等症狀又出現就應該將該食物食用間隔再拉長。
其實「慢性疲勞症候群」必須要排除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的疲倦症狀,其中包括有癌症、心肺疾病、風濕性疾病、精神疾病(憂鬱症)、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慢性疲勞症候群常伴隨肌肉疼痛(主要以頸胸部肌肉為主)的症狀。
張先生照做了,另外我也建議他服用量身訂做的營養補充品,來調節腸道生理狀況,並重建細胞粒腺體機能。
兩個月後,張先生跟我描述,剛開始的第一週,他不但未見好轉,還更疲勞,但是逐漸在第二週後,幾乎不再腹瀉,下午精神也好些,更妙的是,頭也不再痛了,關節酸痛情形目前也好了七八成。其實張先生的例子是很典型的食物不耐造成腸漏症,因此壞菌以及一些大分子物質進入淋巴及血液中,久而久之造成食物不耐症候群。
而一般醫院檢測的專一性IgE過敏原檢測是針對第一型急性過敏所測的,譬如說嚴重氣喘、鼻子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或是蕁麻診等,但是由慢性食物過敏或是不耐所造成的第二或是第三型過敏是驗不出來的,近來許多針對IgG的檢測被許多醫療院所醫師推薦,而從IgG系統中再將IgG4拿出來測試,是因為許多證據顯示IgG4會因為反覆的免疫激活促使它上升,而如果食物蛋白等物質對身體會產生敏感情形,又因為持續接觸,就會造成那項食物的IgG4增加,因此被用來判斷食物不耐造成身體細微但是又困擾的不適症狀。這在歐美等國家已經是應用很廣的食物不耐檢測方法,瞭解之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般檢驗的IgE方法和IgG4檢驗法結果居然差異如此大。
再說,腸漏症造成的食物不耐與許多的疾病有關,如過敏、皮膚濕疹、蕁麻疹、頭痛、頭暈、倦怠、類風濕性關節炎、青春痘、肝功能異常、過動兒、自閉症、生長發育遲緩、憂鬱等等都有些關係,所以在正統西醫治療之下,應當也注意有無食物不耐的情形,如果有就應該執行食物輪替治療法,並配合生活形態的調整,以及營養素調理,相信有許多像張先生這類的患者應該都可以不藥而癒。
有些醫師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是因為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失調、內分泌失調、姿態性低血壓、營養素缺乏或失調(如B群維他命缺乏、魚油之類的必需脂肪酸缺乏)、血中色氨酸改變,但是要下這診斷必須符合以下的主要標準以及四項次要標準:
*主要標準:指最近發生而無法用其他疾病或已知原因解釋的「慢性疲勞」症狀,持續達六個月以上者、疲勞並非因過度工作勞累而衍生,也不會因休息而得以改善者。
*次要標準:包括短暫記憶力喪失、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疼痛、胸痛、頸部或是腋下淋巴結壓痛、肌肉疼痛、非發炎性關節疼痛、體重增加或減輕、多關節疼痛、頭痛、盜汗、神經性厭食、脈搏加快、睡眠障礙、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以及活動後疲倦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者。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應該在排除重大疾病之後,才能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
- Sep 06 Fri 2013 15:16
你累了嗎,談「慢性疲勞症候群」—食物不耐的累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