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外耳疾病 耳前廔管
劉博仁醫師
營養醫學碩士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分院
耳鼻喉科主任
(版權所有 請勿隨意轉載)
很多家長常常抱著小孩來門診詢問有關耳前小廔(註)管的問題,並且為了是否應先手術拿掉,抑或是觀察而傷腦筋;當然也有很多人為了此廔管分泌出來的異味陷入焦慮,也不知是否為發炎的反應;另外還有人為了手術後復發的情況而苦於再次手術的抉擇。
其實,外觀看起來只有一個小洞的耳前廔管,其內在的行徑是很難以捉摸的,這外觀看似只有一個小洞的管道,向內部組織是呈樹枝狀或螞蟻窩樣的放射散開狀,因此一般人只看到冰山的一角的廔管開口,而不知裡面的走向,即使醫師在手術時都會偶爾碰到意外的分枝,增加手術的困難。
一般統計發現,每七十至八十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有耳前廔管,通常是雙側耳且有遺傳特性。至於為何會產生,那就要回推到胚胎發育時期,形成外耳的六個小丘癒合不完全,因此產生了裂縫,也就構成了廔管,此廔管有小的管道,也有膨大後形成竇樣空間,其內襯以上皮細胞,而平時皆會有一些上皮脫落的現象。一般平時皆無症狀,偶爾會有一些乳白色、微臭的分泌物流出,這都是無關緊要的。
一般開口皆在耳朵前上方,少見的開口會出現在耳殼的其他部位,這管道若有上皮阻塞或內部細菌感染,就會腫脹,最後膿瘍形成,此時若不管它,則有可能會造成顏面的蜂窩組織炎,甚至更嚴重造成了耳殼的耳軟骨炎,引起耳廓變形。
我不贊成病人自行拿牙籤或細棉花棒掏挖,甚至以筆尖去刮搔,因為,如此會使原本無任何症狀的廔管引起細菌感染。
至於處理,一般說來,若無症狀並不需要理會它,且儘量不要去刺激它。若有些微分泌物,倒也不用吃藥開刀,除非有持續惱人的分泌物,若已出現了紅、腫、痛的情形,則就要考慮手術予以切除。但當膿瘍形成了面積廣大,則應先將膿瘍切開排膿,待穩定再做廔管切除術。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去貼藥膏布或不明成份之草藥布,如此非但對病情無助,且會造成感染持續擴大,手術切除在有經驗的醫師處理下,復發率可降到5%以下。因此,若家有耳前廔管的成員,不必太緊張,只要注意到衛生習慣,一有情況,馬上就醫,大部分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註:「廔」,應為病字旁,但電腦無此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