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會造成骨折??擺脫消化不良,別急著吞胃藥
劉博仁醫師
以下摘自本人著作『疾病不一定靠藥醫』p.92
五十五歲的鄭先生十多年來飽受腸胃問題所苦,經常打嗝、消化差、便祕,有時腹瀉、脹氣,偶爾還加上胃酸逆流,斷斷續續地吃了一、二十年的胃藥,症狀還是沒有好。當我為鄭先生做一滴活血檢測時,發現他的紅血球串聯非常嚴重,有這種情況的人飲食上通常比較油膩。但是身材算是微瘦的鄭先生,飲食已經很清淡了,我認為他的消化系統已經出了問題,尤其是胃或胰臟所分泌的酵素不太夠。
健康最前線
消化不良及脹氣的原因有哪些?
●肝臟、胰臟、膽囊發炎或是腫瘤、膽囊切除手術後。
●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腫瘤。
●腸道菌叢改變,過多壞菌存在。
●急性或慢性食物過敏。
●飲食習慣不良,例如:吃飯太快、吃太多,或是一邊吃一邊講話、吃飯時配大量的湯、邊喝冷飲,都會造成空氣進入胃中或是過多的液體稀釋了胃酸及消化酵素。
●食用花生、大豆、扁豆等莢豆類、五穀根莖類、乳製品、過度加工的食物等。
●服用過多胃藥,造成胃酸降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經常性地喝酒、抽菸、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腸胃肌肉蠕動的障礙。
|病情分析|
像消化不良、胃酸逆流等都是現代人很常見的毛病,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除了到藥局買胃藥吃以外,好像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但我們常吃的胃藥,事實上都是一種制酸劑,大部分都含有鋁或鎂,含鋁的制酸劑容易造成便祕,而含鎂的化合物容易造成腹瀉,這些都是胃藥常見的副作用,可惜一般人不太知道,甚至習慣吃其他藥也要配個胃藥,以為這樣比較不會傷胃。
現在還有一種新的胃藥,叫做「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可以瞬間將胃酸的酸度降低,通常腸胃科醫師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或是嚴重的胃酸逆流時,都會開這種藥物給患者吃。不過,目前對於這種藥物,已經出現不同的觀點。二○○六年的《美國醫學會期刊》報告指出,長期服用高劑量PPI的病人,可能會因為鈣離子的吸收被抑制,髖關節骨折的機會增加二•六五倍,又因為PPI使胃部PH值上升,造成許多食物中原本可被胃酸抑制或消滅的細菌,如困難腸梭菌或大腸桿菌,進入消化道而造成腸炎(1.);二○○九年於《胃腸病學》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甚至指出長期服用PPI這類的藥物,反而有可能增加胃灼熱或胃酸逆流的反彈症狀(2.)。
健康最前線
常見的胃藥有幾種?
一般說來,腸胃科醫師會根據胃腸不適的病史,以及上消化道內視鏡、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等,施予不同的藥物,一般有患者比較熟悉的制酸劑、H2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s)、喜克潰錠(misoprostol)等,如果證據顯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會使用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包括數種抗生素的交互使用,以增加根除這類潰瘍性疾病的機會。
所以,站在營養醫學的角度來看,雖然胃酸過多確實會造成食道腐蝕或咽喉發炎,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胃酸幫助殺菌、分解食物的正面作用。若像鄭先生這樣長期使用制酸劑及PPI的藥物,就有可能造成胃酸降低,引發消化不良。如果這種消化不良、殺菌力弱的情形繼續惡化下去,食物的大分子就無法順利分解,不但可能產生腸漏症,引發全身食物不耐以及慢性疲勞症候群,甚至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