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仁醫師/博士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營運長
其實有骨質疏鬆,就有肌肉減少的可能,我常說「肌骨相連」,有些類似「唇亡齒寒」的概念。人體骨骼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年過40歲,肌肉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過了70歲,則以每十年少15%的速度消失。肌少症報到時,會增加骨質疏鬆、跌倒、骨折、大腦退化、憂鬱、頭暈、虛弱等風險。如果在醫院,我們有儀器可以幫患者檢測肌肉質量夠不夠,但是讀者自己在家可以先注意以下的情況來評估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
1. 走路變慢:在家中平地行走困難,6公尺內走路,速度少於每秒0.8公尺。
2. 握力下降:例如毛巾擰不乾或是拿不動5公斤重物品。
3. 體重下降:6個月內體重減輕5%,例如50公斤體重半年內毫無其他理由減少了2.5公斤。
4. 行動困難:從椅子上起身變得困難,甚至是需要靠扶手的幫忙,爬樓梯變得吃力。
5. 頻繁跌倒:過去一年跌倒2次以上。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是一種存在於腦中的特殊蛋白物質,它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以及生長,更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突觸的成形,在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中含量豐富,這樣大家就應該相當明瞭這營養因子的重要性,許多大腦科學研究都是針對BDNF來的,例如,BDNF缺乏將導致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失智症,而長期處於巨大壓力而不知排解,將導致憂鬱症,也會抑制BDNF的合成,也將造成大腦退化以及認知功能障礙。我曾碰過一位憂鬱症女士,在飽受憂鬱折磨又不願意就醫,十年後,也就是在她50歲時被診斷失智症,可能與BDNF的減少有關。
運動不但可以增加肌肉質量,也可以促進BDNF的增加。201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東部研究所兒童醫院傑里米·沃爾什(Jeremy J Walsh),在【應用生理營養代謝期刊】(Appl Physiol Nutr Metab)針對運動與腦部健康發表的論文,證明即使短暫運動都可以暫時改善部分認知功能,長時間的規律運動更可以增加腦內BDNF,刺激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改善大腦功能,遏止神經退化疾病。既然證據已經顯示運動可以改善大腦功能,那就動吧!
本文摘自:『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秘密』
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