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截圖 2021-12-07 下午10.59.37

劉博仁醫師/博士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中心營運長

一位事業有成的林先生,一次來到營養醫學門診時,向我抱怨他被醫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而且生活上相當困擾。有時會腹瀉腹痛,而且說來就來,經常得放下手邊工作,先應付這燃眉之急,尤其是壓力大或吃東西後會更嚴重。但有時候又有嚴重便秘,即使費很大力氣,仍是解便不乾淨。這種腹瀉或便秘的不正常情況交互發生達五個月之久,加上腹部時常脹氣,糞便上偶有黏液,有時候又得臨時找廁所,他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但他最擔心的還是腸躁症最後會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呢?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患者會出現不定時腹痛、時而腹瀉、時而便祕,糞便帶有黏液的症狀,通常會有容易沮喪或焦慮的個人特質。根據統計,美國一般家庭醫師轉介給腸胃專科醫師的患者當中,腸躁症就占了3050%。美國學者多爾斯曼(Dorssman)等人,依照1992年於羅馬訂定的診斷標準,針對5430位美國人進行研究後發現,大腸激躁症的盛行率,女性是14.5%,男性是7.7%。而台灣腸胃科醫學會統計大腸激躁症的發生率,則大約占了1520%,比例真的相當高。

一般造成腸躁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腸道蠕動力異常、腸道敏感性增加

●心理或是社會壓力過大

●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腸道內物質的刺激或是腸道神經免疫系統的改變

目前診斷大腸激躁症的重點是依照羅馬診斷準則(Rome III),也就是過去六個月的其中某三個月裡,每個月有三天以上出現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的情形,並且具有以下至少兩項特徵者:

  1. 腹痛或是腹部不適之情形在排便後獲得改善
  2. 伴隨排便次數變多或是變少
  3. 糞便質地改變(便秘或腹瀉)

當然像林先生這類的腸躁症患者,一定要先經過腸胃科醫師詳細檢查,以排除腸道發炎或是腫瘤的情形,換句話說,腸躁症基本上是屬於功能性的問題。

據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罹患此症,盛行率約22%,男女比例相當,因此我告訴林先生,如果已經經過醫師檢查,就不會發展成大腸癌,請他放心。

要治療腸躁症,首先要了解每天的飲食,因此,我請他回家後一定要做飲食日記,把每日的飲食細項仔仔細細寫下來,包括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水果類、蔬菜類、堅果種子油脂類、其他(飲料甜點類)。如此一來,才能幫他找出誘發腸道過敏的食物或是因子。

當然,醫師可以幫患者檢查急性專一IgE過敏檢測以及慢性食物IgG4不耐檢測。後來我幫林先生檢查,發現他對牛奶、蛋白、花生、小麥、鱈魚等食物都有嚴重的不耐反應,而他一天到晚都會接觸到蛋奶製品,甚至連喝咖啡也加了大量鮮奶及糖粉,經過戒除過敏食物之後,他的腸躁症改善了八成。。

 

本文來源:劉博仁醫師『過敏不一定靠藥醫』

arrow
arrow

    劉博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